saba体育-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纽约,曼哈顿,午后的阳光透过哥大巴特勒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,在深色的木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费若秋坐在窗边,面前摊开的不是厚重的法学典籍,而是一本关于运动心理学的书,他的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,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,仿佛仍在回味某个复杂的攻防节奏,这副场景,与寻常的藤校学子并无二致,只需稍加留意,便会发现他坐姿挺拔如松,肩背线条清晰利落,那是长年累月严格训练刻下的印记——他是一位曾扬威欧洲剑坛的击剑运动员,一位选择在竞技巅峰期急流勇退,远渡重洋叩响学术之门的“旅法剑客”。
从法国国家训练中心的金属剑道,到哥伦比亚大学铺满常春藤的古老回廊;从以毫秒决胜负的剑台,到以逻辑与思辨交锋的课堂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,远非“换个环境”那般轻描淡写,这背后,是一位顶尖运动员对自我极限的清醒认知,对生命宽度与深度的不懈探索,更是一场关于勇气、智慧与远见的个人叙事。
巅峰转身:并非落幕,而是序章
“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在最‘应该’继续赢下去的时候选择离开。”费若秋的语调平静,带着一丝历经沉淀后的淡然,就在三年前,他的名字还频繁出现在法国击剑锦标赛的获奖名单上,是当地击剑圈内小有名气的华人选手。“‘应该’是谁定义的呢?是奖牌?积分?还是他人的期望?”他微微笑了笑,眼神却透出剑客特有的锐利,“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不断超越,但超越的对象,不应仅仅是对手或排名,更应该是昨天的自己。”
他坦言,决定来哥大攻读社会科学,并非一时冲动或对击剑生涯的厌倦,恰恰相反,正是长达十五年的击剑训练,塑造了他今日的选择。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是体能与技术的较量,更是策略、心理与哲学的博弈,每一次交锋,都是瞬间的判断、历史的沉淀(剑种流派)与临场的创造力结合,我越来越渴望从更宏观、更系统的理论视角,去理解我所热爱并亲身参与的这种‘博弈’,去探究运动个体与社会、文化、乃至历史脉络的深层联系,这种求知欲,在某个时刻,超过了站上领奖台的渴望。”
这个决定无疑需要巨大勇气,意味着他要离开熟悉的训练和生活环境,放弃已经建立起的职业轨迹,踏入一个充满未知的全新领域,语言关、学术关、文化适应关,每一道都是需要重新攻克的“堡垒”。“就像面对一个陌生的对手,你过去的经验和肌肉记忆可能不再完全适用,必须从头学习新的‘招式’和‘节奏’。”费若秋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。

剑道与学道:看似殊途,实则同归
谈及在哥大的学习生活,费若秋认为,击剑训练所赋予他的品质,成为了学术探索中意想不到的宝贵财富。

“专注与耐心,这是击剑教给我的第一课。”他解释道,“电光石火间的有效刺中,背后是成千上万次枯燥的基本功重复和漫长的等待,学术研究何尝不是如此?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,需要极致的专注去梳理、消化;为一个论点寻找支撑,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埋首故纸堆,忍受探索过程中的孤独与不确定性,这种‘耐得住寂寞’的心性,是相通的。”
快速学习与适应能力。“在剑道上,你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对手,分析其战术习惯,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,在哥大,你需要快速适应不同教授的授课风格,消化密集的知识点,在 seminar 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思想碰撞,这种快速进入状态、吸收新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,与应对不同打法的对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与抗压能力。“击剑比赛瞬息万变,没有一成不变的制胜公式,你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质疑既定战术的有效性,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非常规的选择,学术研究鼓励质疑与创新,反对盲从,而比赛中的胜负磨砺,让我能够更平和地面对学术上的挑战与暂时的挫败,将其视为进步的阶梯,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。”
他特别提到,击剑中的“距离感”(Distance)和“时机感”(Timing)在学术思考中也给了他启发。“保持恰当的距离,才能看清全局;把握精准的时机,才能有效发力,做研究时,有时需要沉浸其中,有时又需要跳出来,保持一定的批判距离,提出观点的时机,论证的节奏,都是一种微妙的艺术。”
文化交融:从巴黎左岸到纽约上西区
从浪漫与激情交织的巴黎,到快节奏且多元的纽约,费若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环境转换。
“巴黎的击剑氛围非常传统,深厚的历史感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,训练和比赛都讲究一种古典的仪式感和韵味,而纽约,一切都是动态的、混合的、充满活力的。”他说,哥大校园的多元文化背景,为他观察体育与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样本。“你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、不同背景的人对体育的理解,体育不仅是竞技,是教育,是产业,是健康生活方式,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种视角的拓宽,是极其珍贵的。”
他努力融入新的学术社群,同时也未曾完全割舍与击剑的联系,偶尔,他会去纽约当地的击剑俱乐部担任临时教练或进行交流,“拿起剑的那一刻,仿佛又回到了最熟悉的状态,但现在,我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、思考者的身份参与其中,这种双重身份带来了很多新的感悟。”
未来之路:执剑之手,亦能执笔
对于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开放而从容的态度,他并不急于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职业路径。
“学业结束后,我可能会尝试进入体育管理、体育政策研究领域,希望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在竞技体育一线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,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。”他缓缓说道,目光望向窗外哥大著名的洛氏纪念图书馆尖顶,“也可能继续深造,深入某个感兴趣的课题,甚至,不排除未来以另一种形式回归击剑,比如从事击剑文化的推广或青少年培训,传递这项运动超越胜负的价值。”
他坚信,击剑与学术这两段经历,并非彼此割裂的章节,而是相互滋养、共同塑造了他如今的生命质地。“击剑给了我强健的体魄、坚韧的意志和冷静的头脑;学术训练则赋予我更深邃的洞察力、更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更广阔的人文关怀,它们共同告诉我,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,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去探索,有毅力去坚持。”
采访结束时,夕阳为哥大的古典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,融入校园中匆匆的人流,那个曾经在剑道上叱咤风云的身影,如今安静地行走在求知的道路上,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卓越,不在于坚守一条赛道直至终点,而在于拥有洞察自我需求的智慧,以及在不同赛道间华丽转场的勇气,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,不是一段传奇的休止符,而是一首关于成长、探索与无限可能的交响诗,正等待着他用行动继续谱写新的乐章。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