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ba体育-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初秋的北京,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,为整洁的办公室铺上一层暖意,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国际裁判研讨会的蒋叶非,脸上略带疲惫,但提及“执裁国际比赛”这个话题时,他的眼神立刻变得明亮而深邃,他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,思绪仿佛瞬间被拉回到数年前那个既紧张又兴奋的赛场。
“那是在国外举行的一项青年锦标赛,是我裁判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国际执裁任务。”蒋叶非的声音平和,带着回忆的质感,“说实话,接到通知时,兴奋感也就持续了几个小时,紧接着就是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感的涌现,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,你的每一个判罚,都关乎队伍的胜负,也关乎我们国家裁判队伍的形象。”

谈及首次站上国际赛场的感受,蒋叶非坦言,与国内比赛截然不同。“环境是陌生的,对手和队伍来自不同大洲,比赛风格、对抗强度、甚至对规则细节的理解都存在差异,现场观众的声浪、不同语言交织的指令声,还有那种国际大赛特有的凝重氛围,都在考验着你的专注力和判断力。”他回忆道,那场比赛开局不久,就出现了一次非常接近的边界球判罚,“瞬间,双方队员、教练的目光‘唰’地一下全集中在我身上,那一刻,心跳确实加速了,但多年的训练形成的专业本能让我迅速做出了决断,哨音响亮,手势清晰,事后回看录像,那个判罚是准确的,但当时那种被置于聚光灯下的感觉,至今记忆犹新。”
国际裁判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,蒋叶非的成长历程中,同样写满了挑战与挫折,他并不讳言曾经的失误与困境。“谁都希望每一次执裁都完美无瑕,但现实是,裁判也是人,也会在高速、高对抗的比赛中面临视角盲区或瞬间判断的挑战,我记得有一次重要的国际赛事,在一个关键球的处理上,我的判罚赛后引起了争议,虽然最终经过仲裁委员会复核,认定判罚在规则框架内,但那个过程本身对我触动极大。”
那次经历让蒋叶非深刻反思。“挫折感是真实的,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它,是沉溺于沮丧,还是将其转化为精进业务的动力?我选择了后者。”那段时间,他花了大量精力复盘比赛录像,不仅看自己的执裁片段,更深入研究世界顶级裁判在类似情境下的处理方式,揣摩他们的跑位选择、观察角度和与球员、教练的沟通技巧。“我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比赛规则的外文原版文本,力求理解每一条规则背后的精神和立法初衷,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,也加强了体能训练,因为在高水平国际比赛中,充沛的体能是保证你始终处于最佳判罚位置的基础。”
正是这种从挫折中汲取养分的态度,促使蒋叶非飞速成长,他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,从紧张走向从容,他的执裁风格以准确、公正、沉稳著称,不仅赢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,也开始在国际赛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任,执裁的赛事级别越来越高,从青年赛到成年组,从分站赛到洲际乃至世界级大赛的决赛舞台。
“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”蒋叶非感慨道,“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判罚,每一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练、运动员的沟通,甚至每一次有争议的判罚后的总结与反思,都是成长的阶梯,国际比赛的平台,逼着你必须不断学习,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,你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规则本身,还有不同国家的篮球哲学、文化习惯,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沟通方式。”
作为中国裁判队伍中的中坚力量,蒋叶非也开始承担起“传帮带”的责任,他时常与年轻裁判分享自己的经验,特别是那次“首次国际执裁”和后续应对挫折的经历。“我告诉他们,紧张和压力是正常的,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专注和谨慎,不要害怕犯错,但更要敢于承认错误,并从中学习,裁判的权威不仅来自于哨子,更来自于不断积累的专业素养、对比赛的深刻理解以及始终如一的公正态度。”
回顾自己的裁判之路,蒋叶非认为,最大的收获并非那些执裁过的知名大赛或获得的荣誉,而是这个过程对个人心性的磨砺。“这份工作教会我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,如何在复杂局面中坚持原则,如何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竞争与合作,体育精神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和超越自我,作为裁判,我们正是这种精神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之一。”

窗外,天色渐晚,蒋叶非很快又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准备中,对于未来,他目标清晰:“学无止境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赛场,规则在细化,打法在演变,对裁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,我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学习的心态,不断提升执裁水平,争取在更重要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裁判的专业风采,同时也为培养下一代裁判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 他的话语平静却充满力量,正如他一路走来的足迹,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,印证着那句朴素的真理:唯有历经风雨,方能见彩虹;唯有跨越挫折,才能真正收获成长的硕果。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